生活热讯
为产品注入“中国魅力” 三星在华25年实现真正本地化
2017年2月28日 17:06 来源:三星 选稿:王亦斐

  1992年,三星于中韩建交之际进入中国市场,如今已经足足有25个年头。发展至今,中国不仅是三星最重要的市场,也是几乎集中了三星全部资源的海外国家。中国独特的区域和文化魅力令世界瞩目,三星为其全球化产品注入中国基因,让古老文明与前沿科技在中国相遇。

  

  深耕中国市场25年

  据了解,三星在中国成立了华北、华中、华东、华南、东北、西北、西南七大支社,形成14家生产基地、10家研发基地、11家销售基地、4447家服务中心、38个办事处在内的完善体系,拥有约6万名员工,占全球员工的21%,他们为共同努力,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,也为中国的科技行业带来正面引导作用。

 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2016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》,2016年1月至12月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高达5.6亿部,在这一佳绩中,三星的贡献不仅仅是手机成品,更重要的是作为手机产业链的资源供应方,除了手机领域外,中国很多家电企业的电视屏幕面板也是来自三星,对中国电子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业内分析人士指出,“在如今高科技电子产品市场上,三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创新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方面,给整个行业带来创新性的思考。除此之外,三星在投资开发虚拟现实(VR)以及柔性屏手机等方面都多有探索,在引领智能手机的方向上,仍是国内手机行业的风向标。”

  进入中国,三星贡献经济能力的同时,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。从2005年开始,中国三星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,共同推进“希望小学援建工程”,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50所希望小学,援建智能教室81个。2013年起,三星从以往注重对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向集中资源改善学校软环境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,开展“三星梦想课堂”项目。2016年,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1300名乡村孩子参与了“梦想课堂”暑期游学公益活动。

  

  三星全球化产品注入中国基因

  中国独特的区域和文化魅力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,三星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,也从中国文化汲取灵感。

  三星中国设计研究所早在2004年就成立于上海;2013年,三星又在北京建立了UX-Lab用户体验实验室;2016年,SDC北京办公室成立,并与用户体验实验室合并,原上海办公室则作为SDC分公司进行运营。

  三星中国设计研究所的工作领域涵盖了智能手机、家用电器、电脑、可穿戴智能设备和其他电子产品,寻求中国独特文化与精锐设计品位的融合。

  所长李炫弘表示:“三星中国设计研究所的专业性强且目标远大,我们专注于创造最佳产品,为中国市场贡献力量。我们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是从不同国家留学海归的中国籍设计师,也有来自韩国、台湾、芬兰、意大利等不同教育背景的设计师。在团队内部讨论设计方案时,可以明显感觉不同设计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体现出来的特点,也因为这样我们的团队合作更能激发一些特别的火花。”

  十多年来,三星中国设计研究所获得了大量的奖项和荣誉,这些奖项中包括2005年的iF中国设计奖,2006年的IDEA设计奖金奖和红点设计概念设计大奖,2008年的IDEA设计大奖金奖,2011年的IDEA设计大奖银奖,2012年的成功设计大奖得主,2013年的iF设计大奖以及红星设计大奖Top 100等等。

  打造中国专属产品

  

  SDC的北京办公室由产品策略团队、工业设计团队和UX设计团队构成。产品策略团队与本地机构和项目研究团队一同寻求用户需求,并基于研究所得,制定相应的市场产品策略。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,产品策略团队的成果在把握市场趋势竞争变化方面显得尤其重要。

  SDC工业设计团队与产品策略团队和三星中国的研发中心紧密合作,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产品,如Galaxy C系列。其中SDC所负责设计的产品包括Galaxy C5,Galaxy C7,Galaxy C9 Pro和Galaxy J3 Pro。

  Galaxy C是三星电子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全新智能手机系列,三星中国设计研究室的努力工作,让三星电子为Galaxy C系列注入独特设计个性和优质的硬件材料成为可能。

  而Galaxy C5&C7是SDC完成的首个整体智能手机设计项目,包括用户研究、产品设计、用户交互界面设计以及产品包装设计。C5&C7系列采用的超薄金属一体机身设计,也倍受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。

  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,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创新消费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。加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最大的消费国,三星在中国更是强调以“工匠精神”发展实业。

  据介绍,为应对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环境,三星将坚持从中国国情以及消费者习惯出发,深化中国本土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,助力三星中国本土团队的自主研发能力在行业中不断提高,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市场的融合。

(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)

版权声明 | 网站简介 | 网站律师 | 网站导航 | 频道招商 | 广告刊例 | 联系方式 | Site Map
东方网(eastday.com)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