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热讯
闻不到饭菜香?当心嗅觉在报警
2025年7月11日 10:36 来源:东方网 选稿:韦尼

  老张端着一碗红烧肉,却只闻到一丝若有似无的酱油味。自从半年前感冒后,他的鼻子就像被蒙上了一层纱,咖啡的浓香、女儿身上的香水味、甚至煤气泄漏的刺鼻味都消失了。一次差点因煤气泄漏酿成大祸的经历,终于让他走进了诊室。

  在耳鼻喉科门诊,像老张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。嗅觉障碍绝非小事——它不仅是生活质量的“隐形杀手”,更可能是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嗅觉障碍的神秘面纱。


一、什么是嗅觉功能障碍?

  嗅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“气味雷达”。当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,会与嗅觉上皮(鼻腔顶部的特殊组织)上的嗅觉神经细胞结合,信号再通过“嗅觉神经电缆”传递到大脑的嗅觉中枢,最终形成气味感知。当这条通路上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,就会出现嗅觉功能障碍——可能是闻不到气味(“信号中断”),也可能是气味感知扭曲(“信号错乱”)。


二、嗅觉障碍的四大类型

  根据表现可分为两类核心问题:

  1.“闻不到”型(定量障碍)

  嗅觉减退: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(如需要凑很近才能闻到香水味)

  嗅觉丧失:完全闻不到任何气味(煤气泄漏也浑然不觉)

  嗅觉过敏:对气味异常敏感(较少见)

  2.“闻错了”型(定性障碍)

  嗅觉倒错:气味感知扭曲(咖啡闻起来像臭鸡蛋),在门诊中遇到李阿姨新冠康复后,原本爱吃的草莓突然散发出一股鱼腥味,这就是典型的嗅觉倒错。

  幻嗅:凭空闻到不存在的气味(常是烧焦、腐烂等难闻气味)


三、谁偷走了我们的嗅觉?常见病因排行榜

  临床数据显示,导致嗅觉障碍的“罪魁祸首”主要有:

  1.鼻窦炎与鼻息肉(占50%以上)。鼻腔黏膜炎症肿胀或息肉阻塞,阻挡气味分子到达嗅觉区(传导性障碍)。慢性鼻窦炎患者中60%-80%伴有嗅觉问题。

  2.病毒感染(如新冠、流感):病毒可直接损伤嗅觉神经元细胞。约15%-20%的新冠患者出现长期嗅觉障碍。

  3.头部外伤:跌倒、撞击可能撕裂脆弱的嗅觉神经(神经从鼻腔到大脑的路径需穿过颅骨筛板)。

  4.自然衰老:60岁以上人群约1/4存在嗅觉减退,这与神经细胞再生能力下降有关。

  5.神经系统疾病预警:帕金森病、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出现典型症状前3-5年,常先有嗅觉减退。

  6.其他因素:某些药物、化学物质暴露、先天性嗅觉缺失等均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。


四、如何判断嗅觉是否出问题?

  第一步:家庭自测小实验

  1.咖啡测试:闭眼闻研磨咖啡粉,能否清晰辨认?

  2.香皂测试:用不同香味香皂(柠檬、薰衣草等)交替闻,能否区分?

  3.安全测试:请家人协助闻醋、酒精等刺激性气味

  若自测发现异常,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。

  第二步:医院专业检测

  1.“气味识别考试”

  医生通过使用含常见气味的测试棒(如Sniffin’ Sticks)或者“刮擦和嗅闻”条,通过闻香识物评估辨别能力

  2.“气味灵敏度测试”:

  测定能闻到气味的最低浓度(类似听力检查)

  3.鼻腔“内窥镜侦查”:

  通过鼻内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鼻息肉、炎症肿胀黏膜阻塞嗅区

  4.影像学检查(鼻窦CT/嗅球MRI):

  评估鼻窦病变或嗅球结构(如头部外伤后)

  5.“嗅觉生活问卷”:

  医生会通过视觉模拟量表(Visual Analogue Scale,VAS)及生活治疗问卷来量化嗅觉障碍对进食、社交、安全的影响程度。


五、拯救嗅觉的四大武器

  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,治疗策略也不同:

1、药物治疗——针对炎症相关型

  1)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:这是医生最常用、也最推荐先尝试的方法(如布地奈德、糠酸莫米松、丙酸氟替卡松等)。就像给发炎肿胀的鼻腔内部“浇浇水、消消肿”,让气味分子能顺利飘到鼻子顶部的嗅觉区。药物直接作用在鼻腔,全身副作用小,可长期使用。

  2)口服“强效药”(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):当鼻喷剂无效或者鼻塞症状明显、鼻腔、鼻窦息肉较多时,医生可能会短期(通常几周)给你开口服激素(如泼尼松)。效果往往比鼻喷快且明显。重要提醒:口服激素效果虽好,但不能长期吃!长期用会有血糖升高、骨质疏松、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。

  3)“缓释黑科技”——可降解糖皮质激素鼻窦支架:这是近年来比较新的技术。医生在鼻窦手术时,在清理干净的鼻窦腔里放一个特殊的小支架。这个支架像个小仓库,能缓慢释放激素药物(如糠酸莫米松),持续消炎、抑制息肉生长,能维持较长的疗效。研究证明,它能帮助减少术后复发,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嗅觉功能,特别适合术后容易复发的患者。

  4)营养神经药物(如维生素A滴鼻):可促进嗅觉神经修复,但是需要再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  

2、手术治疗:疏通堵塞的“气味通道”

  微创“清道夫”——鼻内镜鼻窦手术:当药物控制不理想,鼻腔鼻窦有明显息肉增生时,医生会建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。手术是在高清内镜引导下,用精细的工具清除堵塞鼻窦的息肉和脓液,把狭窄的“气味通道”打开,让空气和气味分子能重新到达嗅觉区。

  那手术效果怎么样?手术对缓解鼻塞、流脓效果通常很好,但对嗅觉的改善比较复杂:部分患者(研究显示约23%)术后嗅觉能明显好转。部分患者术后嗅觉可一定程度改善。少数患者(约9%)嗅觉甚至可能暂时变差(常与术后恢复期水肿、结痂有关,多数会逐渐恢复)。为什么手术对嗅觉效果不一?因为像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患者炎症黏膜不仅堵了通道,炎症还可能直接损伤了鼻子顶部的嗅觉神经元细胞本身。手术只能解决“堵”的问题,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有限。术后保护“嗅觉土壤”很关键!手术后一定要遵医嘱认真复诊、清洗鼻腔、坚持用药(特别是鼻喷激素),保护好脆弱的嗅觉区黏膜,才能争取最好的嗅觉恢复效果。

  

3、“精准狙击针”——生物靶向制剂

  这是一类新兴的治疗慢性鼻窦炎生物制剂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靶向药”。它们像精确制导的导弹,专门针对引起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和嗅觉障碍的核心“坏分子”(比如特定的炎症因子如IgE,IL-4,IL-5,IL-13)。常用“导弹”有哪些?度普利尤单抗(Dupilumab):阻断IL-4/IL-13通路,是目前国内获批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主力生物药。研究显示它能显著减少嗅觉完全丧失的患者比例。奥马珠单抗(Omalizumab):专门靶向IgE(过敏的关键因子)。美泊利单抗(Mepolizumab)、贝那利珠单抗(Benralizumab):靶向IL-5通路,靶向嗜酸粒细胞,研究报告可以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。这类药物可以在改善鼻部症状(鼻塞、流涕、息肉)的同时,对嗅觉的改善通常显著且起效较快(几周内),是药物和手术效果不佳的重症患者的福音。

  

4、嗅觉康复训练——神经的“气味健身操”

  这是目前非阻塞性嗅觉障碍如病毒感染后、衰老相关)的首选疗法:首先准备四种强烈气味:玫瑰(花香)、柠檬(果香)、桉树(清凉)、丁香(辛香)。训练方法为:每天早晚各1次,每种气味专注嗅闻10秒,持续训练至少3个月。

  临床研究显示,坚持训练者30%-50%嗅觉明显改善,越早开始效果越好。

  嗅觉是连接我们与世界的隐形纽带。当这条纽带开始松动,不要当作“年纪大了自然衰退”。及时干预不仅能找回生活的芬芳,更可能捕捉到重大疾病的早期信号。就像开篇的老张,经过3个月的鼻用激素治疗和嗅觉训练,终于再次闻到了厨房里红烧肉的焦香——那不只是气味的回归,更是生活温度的复苏。

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主治医师 石嘉俪

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

版权声明 | 网站简介 | 网站律师 | 网站导航 | 频道招商 | 广告刊例 | 联系方式 | Site Map
东方网(eastday.com)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